1、心是我們身體的主人,意念是心所發出的動力,知性是意念的本質,而物質世界就是我們的意念所在。
2、犯下天大的過錯,只有掩蓋人的善行才能比之更重;做出深刻的惡行,只要能欺騙下人便足夠;忘記自己的恥辱,更是不堪設想。這些四種錯誤一起發生,便會導致全面的災難。
3、只是擔心鏡子不清楚,不怕外界事物無法映射到鏡中。講求世間變遷,也是在照顧時機變化,但學者們必須先修煉一番工夫。學者們最擔憂的是內心未能清晰,不擔憂世變不能盡理。
4、在事務和物品上追求至善,這其實超出了道義范疇。至善本身就是心靈的本體,只要達到極致精純,那就完成了,但這并不意味著離棄了事物。
5、“盡心以知性知天”是“生而安于居止”的境界,“存心養性順應天道”則是“學習以利于行”的方法,“終身不渝修身以待命”同樣是一種“困苦而勉勵自我”的態度。
6、萬事萬物之間隱藏著一個簡單的心理原則。
7、一棵大樹在山林里生長,它吸收雨水和土壤中的營養,一切都只為了這個根部。如果周圍種植其他谷類作物,上面被遮蔽下面被擠占,那它們怎樣能夠成長?必須砍掉這棵大樹,讓根系保持完整,才能播種其他作物。不然,即使你勤勞地耕耘培育,只為那棵根部。
8只要不斷提醒自己保留天理,就算立志。這如果不是每時每刻都牢記,那久而久之,你的心中就會凝聚起來,就像家喻戶曉的一句:“結圣胎”。
9知道但不去實踐,就是未曾真正理解。而圣賢教導人們要同時認識并實踐,這正是在回歸到本體狀態。不僅僅滿足于表面的認知,還需要伴隨實際行動來完成。“大學”書中強調的是這種真知行結合,用《易經》的話說:“如好色,如惡臭”,這是知識與行為相結合的結果。但如果只是看到美麗卻沒有這樣的感覺,或聞到了惡臭卻也沒有這樣的反應,那么你的感受還遠遠達不到真正了解它的地步。只有當你真的感到痛苦或寒冷或饑餓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它們。你怎么可能分得清知道與做得到兩者的界限?這就是知識與行為之間根本性的聯系,沒有私欲干擾其間。在圣人的教誨中,他們要求人們這樣做,而非那樣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稱為真正懂得什么叫知識。而那些不知道如何區分開來的人,其實還是不知道他們正在談論什么。這真是多么緊迫且直接的問題!現在很多人堅持認為知道和做都是兩個不同的事情,我卻想要說這是一個事情。我對此有何看法呢?若無從了解這一點,無端地談論單一或者雙重問題,又有什么用處?
10 道德律無窮盡,有始無終。我與子孫言話,不可淺嘗輒止,反復探討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不會停止。“他日又曰:”圣人如堯舜,在堯舜以上高尚無窮;罪人如桀紂,在桀紂以下慘淡無窮。一旦桀紂沒了,將他的惡業就停下來了嗎?使得良善有一定范圍時,對文王來說,他為什么還‘望道而未見’?
11 只因為看得不好,所以就會出現疾病痛苦。
12 圣人的心里像是一個明鏡,只要照亮這一點,就可以隨感應自然,無需多說即能照亮一切,從未有過過去形象依然存在,或未來形象已先形成的情況。如果后來的思想家們想要模仿他們,卻將其背離了。
13 心即是道理也。外面沒有更多的事實,沒有更多的事物,沒有更廣闊的事態。
14 性格即是我內在精神結構,是由天賦初源的地方。當我的內在精神完全展現出來,就是對我的完美實現。
15 信任固然重要,但不要讓它成為盲目信仰,現在既然找不到合適答案,我們還敢把舊故事當真嗎?
16 喜愛某些東西,比如財富或名譽,一直專注于其中,可以成為生活中的中心嗎?這就是逐漸迷失主宰,最終失去了追求最高原則的能力——那才是一種真正正確的人生觀——專注于一種單一但正確的心愿。
17 學習應該扎根于內心里尋找真諦。如果尋找的是內心里的話,卻發現并非如此,那便不是真的,即使孔子的言論出自孔子也不一定接受;相反,如果尋找的是外界的話,并且確實找到了一些價值,那便值得尊敬,即使來自庸常小人才如此。
18 人的心靈得到正義化,就是達到了道德水平;失去了正義化的人靈魂,則陷入混亂狀態。
19 盡管宇宙雖然宏偉,但是只要有一顆向好的思想,一片清新的良知,即使平凡百姓也能達到圣賢境界。
20 我命運有限,但包括死亡壽命夭折等因素,都不會影響我情緒波動,因為我已經學會控制這些因素作用下的心理反應了。
21 沒有好壞只是一種自然狀態,有好壞才顯現出意志活動,認識到好壞就是覺察良知,為之努力去除邪惡,是調整自身氣質的情操訓練過程之一步棋踏穩前進一步退后再次踏穩前進一步退后再次踏穩前進一步退后再次踏穩前進一步退后再次踏穩前進一下,然后跨越障礙繼續走下去
22 你之前還沒注意到這個花朵,它跟你的心一樣靜默。你開始注意這個花朵時,這個花兒突然變得鮮艷起來。你意識到這個花兒原來就在你的心里。但你從未將它放在你的世界邊緣上去考慮過,因為它一直沉浸在你深邃的心海里,與你共享永恒秘密,當你終于放眼望去,看見那個獨特空間里的神奇景象,你明白,每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寶貴珍珠,是生命旅途上的奢華禮贊
23 比喻樹木,這份孝順的心就像是根基,再加上許多條件般枝葉。首先必須有根,然后才能長出枝葉。不過通常人們往往先挑選一些枝葉,然后再試圖栽植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情感支柱
24 心即為道德準則,此心若沒有私欲阻隔,便自動融入天倫關系,不必外加任何額外力量。此存乎天倫之理,以父母作為對象便成孝,以君主作為對象便成忠,以朋友交往以及治國作為對象皆成信仁。這唯一份凈潔的心靈通過克服私欲修煉,便成了所有美德之源泉
25 對于追求圣賢學問的人來說,他們寧愿拋棄日月光明,而希望找到螢火蟲微弱光芒的小技巧,這豈不是太荒唐?
26 為了成為圣賢,最關鍵的是純粹地遵循自然法則,而非依賴個人能力或才能故。此雖凡俗眾生,可傾聽此方教學,使此純粹法則充滿自己,則亦可稱為聖人
27 與朋友相處,要學會降低自己以獲益,要提高對方以損害己方關系。(www.lz13.cn)
28 破解山寨盜竊容易,但是打敗潛藏內部敵人的斗爭艱難。(www.lz13.cn)
29 圣人與宇宙及民眾共享生命,與儒佛老莊各宗派相同使用的大道哲學屬于通用的指導原則。而儒佛兩家偏狹自私其身守護自己的領域,則屬于狹隘小節路線。( www.lz13.cn)
30 如果沒有思考探索功夫,便無法避免千里迢迢誤差。( www.lz13.cn)因此連圣者也不例外,都需要精細處理(精一)。如果只關注儀節是否符合標準就算完美好了,就像今天戲劇演員裝扮溫情奉獻般虛偽的手勢也是恰當不過矣。”愛于是日又增添新悟。( www.lz13.cn)
31 人類心理和宇宙秩序同體統一。一位偉大的人物筆觸書寫,如同畫師捕捉肖像傳神,不過展示給世間人物形狀大略,讓他們據此深入探究其真諦。在之后流傳開來的一系列著述作品,其中包含古代智者的筆觸摹仿謄寫,加上現代人的分析增添,以顯示技藝,其背離原本更加遠伸延續不斷。( www.lz13.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