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貫徹“三個面向”戰略指導思想,滲透和灌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以素質教育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自學能力。那么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有哪些教案會比較好呢?感謝您的閱讀,
高一歷史教案設計人教版 1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從內容上,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本節課內容是農民階級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舊式農-動的終結。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機而出現,它的失敗又開啟了下章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從結構上,它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閱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鑒,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于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說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采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并將材料、問題貫穿于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并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歸結法
由于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系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系意識,掌握聯系學習的方法。
高一歷冊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了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于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古代中國什么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后,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后,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販賣的物品為“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閱讀材料后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XX》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觀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啟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系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么?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臺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柜坊和飛錢的含義。
師生共同總結: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又稱“便換”,是我國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
高一歷史教案模板 3
教材解讀:
本課課標要求學生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學習時應從生產力角度提綱挈領地分析概況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農業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產部門,也是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也促進了生產組織的小型化,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形態的基礎。小農經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發展時期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方法指導:
為了更好地把握本課,課前要求學生分別搜集整理中國古代農業的相關知識,充分預習好課本知識。課上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認識歷史和探究歷史。通過情境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走進歷史。鼓勵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層層剖析和比較,大膽回答,積極發言,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機會和平臺。
教材整合:
本課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生產力的提高,而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
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耕作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從刀耕火種到石器鋤耕再到鐵犁牛耕,至此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細 精耕細作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一種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形期,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展期,明清是深入發展期。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
商周時期,由于生產力低下,工具簡陋,勞動者集體耕作;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出現和逐步推廣,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業經?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首先給學生放映黃梅戲《天仙配》中《夫妻雙雙把家還》視頻選段。歌詞是“(七)樹上的鳥兒成雙對,(董)綠水青山帶笑顏。(七)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雙雙把家還。(七)你耕田來我織布,(董)我挑水來你澆園。(七)寒窯雖破能避風雨,(董)夫妻恩愛苦也甜?!碧釂枌W生,七仙女和董永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樣的?這種生活方式有什么特點?帶著問題進入新課。
感知目標
通過整合教材,整體感知目標,并通過多媒體展示,1、早期的農業生產2、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3、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4、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前提下,把握本課重點。
講授新課
(一)早期的農業生產
1、請同學們看地圖冊《南北兩大農業經濟區的形成》,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農耕經濟形成了南北兩大經濟區,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認識到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是以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
2、進行歷史遺跡探究,通過展示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和馬橋文化遺址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明白當時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鏟、石鐮、木耒、骨耜,分析歸納在原始社會、商周時期耕作方式。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采用列表的方法,按照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順序,從生產工具、耕作方法、農作物種類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說明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展示春秋戰國以及西漢和唐宋農業生產的基本工具,使學生意識到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
3、通過圖表讓學生明確我國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演變方式,形成精耕細作技術的基礎,分析出早期農業生產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使學生了解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的關系,最后了解中國古代農業在古代世界居于領先地位,使學生增強愛國意識。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展示小農經濟的幾個問題,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每個小組分別討論某個問題然后各個小組有一個代表進行回答。第一小組討論小農經濟形成的條件,第二小組討論小農經濟的特點,第三小組討論小農經濟的有利影響,第四小組討論小農經濟的不利影響。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展示材料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烏獲、藉蕃(大力士)從后而牽牛尾,尾絕而不從者,逆也。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尺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
材料二:“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h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ぁぁぁぁぁぁ?/p>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西漢晃錯《論貴粟疏》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產技術?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樣的生產方式?它有什么特點?
(3)材料三反映了小農的生產生活狀況,概括該則材料的觀點。
(4)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回答后展示答案:(1)牛耕技術。(2)生產方式:“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②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主要觀點:農民長年勞累、生活貧困;賦稅和徭役負擔沉重:農民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生產、生活條件艱苦。
(4)古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條件:①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水利的興修。②政府要減輕對農民的剝削。③優越的自然環境。④穩定的社會環境。
(四)概括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從歷史地位、生產結構、基本特征、基本模式等幾方面,小組討論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然后展示。
1、歷史地位:中國是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
2、生產結構: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相結合,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3、基本特征: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4、基本模式: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
知識拓展:
當今中國農村人口膨脹,農民生活條件急需提高,如何處理好“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走向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回顧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結合農業發展的現狀,談談你的看法和建議。
課堂小結: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在世界眾多文明古國中居于領先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條件下,由于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中國農耕文明得到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 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 鑒古知今,了解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將有利于促進現代中國的農業發展。
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所熟知的戲劇入手,化抽象為具體,便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易于接受。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圍繞著四個問題,由淺及深,展開問題探究,有利于形成學生的思維主線。在充分利用課本資源的基礎上,教學中又整合了鮮活的歷史圖片和資料,使學生易于建立知識結構。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課試圖通過各種途徑,活化歷史教材,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在快樂中追求知識,在掌握歷史知識中,提高自己認知水平,促進社會的發展。
高一歷史教案范文模板 4
課標要求
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教學目標
1、了解議會制由來;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發展的基本脈絡。
2、了解君主立憲制度和內閣制度形成過程,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努力做到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3、通過學習英國以君主立憲為特征的英國代議制度確立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理解任何新制度的出現都要經過一個反復的曲折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對歷史規律的認識,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教學重難點
《權利法案》與責任制內閣;代議制度的確發展;君主立憲制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前提: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
(1)背景
①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出現;
②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侵犯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2)過程
①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并建立共和國;
②1688年“光榮革命”結束了復辟王朝。
教師講授,引導學生分析。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英國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也決定了原本就已經存在的王權和議會的斗爭更加激烈。
1640年11月,國王查理一世召開議會,企圖由議會通過法案,征收新稅。當時英國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但拒絕通過征稅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權。這次議會的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革命中,查理一世于1649年以叛國罪被處死,英國成立共和國??藗愅柈斦r期鞏固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于1653年成為“護國主”,建立軍事__政權。而后英國經歷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在王權和議會的斗爭中,英國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1688年,輝格黨聯合一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共同入主英國,這就是英國歷的“光榮革命”?!肮鈽s革命”最終解決了國王與議會的主權之爭,它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2、標志: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1)內容:以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
(2)作用:議會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利,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1、代議制:教師分析:由于各個等級的利害不同,議會從1343年起分成兩院:上議院叫“貴族院”,由教俗貴族組成。下議院叫眾議院,由代表各郡的騎士和市民組成。騎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為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已漸趨一致了。議會的形成,使國王的封建諮議機關逐漸成為國家的代議機關。城市代表的參加和下議院的形成,對后來英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在興起的市民階層與下層貴族逐漸聯合,他們利用議會批準賦稅和通過法案的權力,對王權起了限制作用。
2、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教師分析:內閣制是17世紀英國革命的間接產物。國王召集咨詢會議本是英國的傳統,革命后內閣作為國王的私人會議的成份減少了,而從議會多數黨領袖中來遴選內閣成員也漸成慣例。喬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讓內閣自行處理國事,沃爾波爾就成了實際上的首相。內閣制是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對議會負責的政體形式。與總統制相對。由于內閣制政府具有對議會全權負責的特征,故又稱責任內閣制、議會內閣制。
3.1832年議會改革
教師分析: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不斷壯大,資產階級掀起了議會改革運動。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選舉制度改革,降低了候選人和選民的財產資格要求,使富有的農民和城鎮工商業者獲得選舉權;同時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選區,增加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區為選區。新興工業城市的資產階級代表首次獲得進入議會的權利。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不斷增強了在議會中的地位,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更加迅速的發展。
重難突破:全面認識和理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學生分析討論,小組展示,教師總結點評。要點如下:
1、特點
(1)以責任制內閣為核心;
(2)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是禮儀性的國家元首;
(3)首相是行政首腦,即政府首腦;
(4)內閣對議會負責,由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建內閣及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
(5)以代議制為基礎,議會掌握國家主權;
(6)實行分權原則。
2、作用:
(1)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使英國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專制__統治
(3)不同利益集團通過議會和平斗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沖突,保障了政治穩定
(4)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樹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模式(對歐美有深遠影響)。
3、內容:
(1)國王:
①產生:世襲、終身;
②地位: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征;也是英聯邦首腦,起著維系英聯邦的紐帶作用;不僅臨朝不理政,而且游離于黨派紛爭之外。
(2)議會:
①產生: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②地位:國家權力中心,國家立法機關。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__。
(3)首相:
①產生:國王任命在議會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②職能:有權提名內閣成員即各部大臣,決定國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又能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
(4)內閣:
①產生:由首相提名,經國王任命而組成;
②地位:對議會負責。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要與首相共進退。
課后反思
在構思本節課的教學時,我覺得需要拓展的內容很多,關鍵是要引導學生的思考,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是世界近代劃時代的事件,對此史實的透徹理解有助于整個世界近現代史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教師講授的方式,未采用多媒體輔助手段,目的是聚焦知識核心,培養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課后練習及談話收集的反饋信息看,基本上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提醒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至關重要,濫用不如不用,有效、高效才是運用它的目的。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 5
《開創外交新局面》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椭腥战ń坏闹饕穼?,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關系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并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與事實的根據。
(2)20世紀7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3)國際: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
2、過程
1971年10月,第2__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意義
(1)它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 中美關系正?;倪M程
1、中美關系緩和的原因
(1)從美國方面看,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以及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2)從中國方面看,為了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為了遏制蘇聯,必須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雙方急需改善兩國關系。
2、過程
(1)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總統訪華做準備。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8年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它揭開了中美關系的全面發展階段。
思考:結合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形勢分析中美關系走上正?;脑颍囄鍪冀K左右著兩國關系的兩個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國際形勢:二戰后形成的兩極格局到了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中美關系的發展。具體表現在:(1)資本主義陣營內的變化,由于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強有力的挑戰,美國不得不調整其與歐洲和日本的關系。(2)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滑使其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處于守勢。(3)美國深陷侵_戰爭的泥潭。(4)社會主義陣營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而不復存在,中國受到來自蘇聯的危險日益增大。正是這種世界局勢的變化才使得中美兩國的關系從長期的對抗開始走向正?;?。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個是共同的國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兩國疏遠,共同的國家利益使兩國接近。
3中日關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日本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為兩國關系正?;蛳铝嘶A。
2、過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并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2)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派大使,中日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3)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成為發展兩國友好關系,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響
中美關系的正?;椭腥战ń?,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三十多年來,始終主張各成員國之間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高一歷史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了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并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于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__的《汴河懷古》,并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于__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__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__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__年的__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__局面,為后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為。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么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系,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并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么?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系,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滿,最后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后的下場是什么,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后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后給后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
新版高一歷史教案 7
神圣抗戰的開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內容是初中《中國歷史》第四冊的重點課文,是前面學習的“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西安事變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發展的結果。從這節課開始至第12課,學生將學習中國抗日戰爭史。因此,本課在整冊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二)教材結構:
----------------------------------------------------------------------------------------------------------------------------------------------------------------
--------------------------------------------------------------------------------
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 正面戰場的抗戰 日軍的侵華罪行(三)教學目標和要求:
1、本課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有: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和歷史意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經過;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政府的片面抗戰路線及其對抗戰的危害;南京大屠殺(時間、經過、被殺人數)。 2、通過本課的教學,要求學生從思想上明確以下幾點:(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2)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中共倡導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基礎,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戰。(3)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比較努力地進行了對日作戰。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來-的妄想,但由于國民政府的片面抗戰路線,使中國丟失了華北、 華中、華南的大片領土。(4)從南京大屠殺,認識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能力培養:指導學生分析國民政府要抗戰初期的功過,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觀點看問題的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四)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南京大屠殺。難點是:對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功與過的評價。二、教學教法:
高二歷史說課稿神圣抗戰的開始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有關歷史資料(如紀錄片片斷、照片等),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印象。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學生思考來突破課文難點。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簡要地回顧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對我東北、華北、華東的侵略活動,說明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并非偶然。(二)講授新課:
一、以圖說文,介紹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戰的爆發。 在本目的講解中,注意使用課本中的《盧溝橋事變形勢示意圖》來說明盧溝橋在軍事上重要地位。并結合課件,簡要講述事變的經過和二十九軍將士英勇抵抗的情況,以加深學生對這一事件的了解。二、聯系舊知識,認識團結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的經過。 在講述本目之前 ,應提醒學生注意標題中的“正式建立”這四個字,并引導學生回憶西安事變以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初步形成的情況,然后分四步(即中共發表抗日通電;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新四軍;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結合課件講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經過,最后講明其重大歷史意義。三、講、讀、觀察相結合,了解正面戰場??國民政府組織的抗戰。 在講述本目之前,應向學生說明抗戰一開始就存在兩個戰場,即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而本目講的是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將在以后講述。接著講述日本在占領平津之后,制定了三個月-的狂妄戰略計劃,以使學生對日本的全面進攻有一個總的了解。面對日本的全面進攻,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比較努力地進行了抵抗,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役。結合課件,重點講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和臺兒莊戰役。 在講述淞滬會戰中,課文中的小字部份寶山縣城姚子青營守城殉國和謝晉元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事跡,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材料,應讓學生認真閱讀。注意:在講述淞滬會戰結束,南京失守后,將教材放在最后面的“南京大屠殺”一目作為一個小點提前講述,以保證學生對所學知識在時間概念上的連續性。在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過程中,利用課件并結合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字部份,要求學生記憶南京大屠殺的時間和被殺人數,從而揭露日本侵華戰爭的殘酷性和野蠻性,以使學生牢記這一深仇大恨。 在講述平型關大捷時,要求學生記憶時間、我方參戰部隊、殲敵人數和在抗戰的地位(即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通過演示課件中的畫面,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八路軍英勇作戰的情況。同時提醒學生學生注意:盡管平型關戰役取得勝利,但整個太原會戰是失敗了(為以后的教學內容埋下伏筆)。 在講述臺兒莊戰役時,要求學生記憶時間、中國軍隊指揮官、殲敵人數及在抗戰的地位(即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勝利)。通過演示課件讓學生感受到當時作戰的激烈和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同時了解盡管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但整個徐州會戰以失敗而告終。 在講述完武漢會戰之后,引用毛澤東的話:“從一九三七七盧溝橋事變到一九三八年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那些在正面戰場上進行了英勇斗爭的軍隊和在戰爭中犧牲的官兵,都應受到崇敬和紀念?!睂χ袊婈犜诳箲鸪跗诘淖鲬鹎闆r作一個小結。 接下來,啟發學生思考: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的軍隊一度英勇抵抗,并取得了一些戰役的勝利,但卻不斷喪師失地,這是為什么?讓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因為國民黨從抗戰一開始就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具體分析:片面抗戰路線即不發動群眾,單獨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因為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講和人民是對立的。它害怕人民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壯大,因此不敢發動人民戰爭。最后指出片面抗戰路線的嚴重危害:使中國丟掉華北、華中、華南的大片領土。(三)小結,布置作業:
通過小結及布置作業,進一步鞏固本課時教學內容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 8
《兩極世界的形成》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基本史實,理解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
2、掌握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各國內部的民主改革;華沙條約組織;經互會等史實,歸納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古巴導彈危機等史實,正確分析“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過程與方法 問題探究 對比分析 史料研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大國的爭霸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給世界和平帶來威脅。要維護世界和平,必須反對霸權主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兩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團結合作,共同為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戰后,兩國的合作關系逐漸發生變化。
(多媒體:打出丘吉爾在富爾頓發表的演說中的一句話)
提問:丘吉爾的演說表明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態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正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導入新課。
師:戰后美、蘇兩國的對峙爭霸,使世界進入了“冷戰”時期。
提問:什么叫“冷戰”?
一、美國的“冷戰”政策
師:接下來我們首先要了解有關冷戰的背景(多媒體播放雅爾塔會議上三巨頭圖片)
提問:二戰后期,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討論了哪些問題?
過渡: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兩極世界格局的框架。從此后開始,美蘇兩國開始在各個領域進行爭霸活動。
師:(多媒體打出有關戰后美、蘇兩國經濟、軍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問:美國發動對蘇“冷戰”的原因何在?
師:(介紹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及其8000字電報)
(敘述)1946年,丘吉爾在富爾頓的演講,成為了美國對蘇聯實行“冷戰”的***;
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演說,標志著“冷戰”的開始。
師:(多媒體打出問題,思考)
美國的冷戰具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何表現?
(多媒體提供有關戰后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殘破、_的典型事例)
提問:美國對歐洲提供經濟援助的原因?
過渡:對西方國家進行援助,對于東歐各國不愿與美國合作的國家政治上進行遏制,經濟上的封鎖
(多媒體投出“北約海軍軍事演習”圖片以及美國建立“東南亞軍事條約網”的相關資料)
提問:北約軍事集團的建立對世界局勢產生的影響?
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過渡:隨著美國開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加強了相互聯系,以打破美國的遏制。
提問:社會主義陣營中主要有哪些國家?重點強調:
1、東歐各國中很多國家是在蘇聯的直接幫助下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對蘇聯又很強的依賴性。
2、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對維
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問:歐亞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過渡:除此之外,社會主義各國為了進一步加強在經濟、軍事上的合作。
(3)提問:蘇聯等國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師:處于美蘇冷戰下,整個世界處于戰爭的威脅中,雖然從整個世界看,美蘇實力的均衡,對峙保證了世界的相對穩定,但從局部地區來說,美蘇的沖突卻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裝沖突。
柏林危機
(多媒體提供相關的柏林墻圖片,文字資料)
朝鮮戰爭
(討論:?
2、美國發動戰爭是為了保證其在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維護亞洲地區的戰略軍事。
過渡:美蘇除了政治對抗外,在軍事上也激烈對抗,尤其是古巴導彈危機,使整個世界處于核戰爭邊緣
(多媒體打出相關的歷史圖片,地圖,數據和文字資料)
討論:古巴導彈危機最終解除的內在原因?
(蘇聯的實力要略遜于美國,同時雙方都保持了克制)
新高一上歷史教案 9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榮”、沖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意義深遠的新政。
學習本課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學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以及羅斯福新政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認識。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不僅僅是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上的一次重大危機,也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危機,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以及國際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世界整體性發展進程。而羅斯福新政則避免了美國經濟的徹底崩潰,不僅保存鞏固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且開創了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樹立了典范。所以本課在世界現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學生對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內容接觸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針對本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多種形式的歷
史資料,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現象,客觀地去評價歷史事件。
學習方法:自主研習、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歸納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特點和影響。
歸納羅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點和影響、充分理解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對西方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閱讀課內外多種史料獲取歷史信息、認識歷史現象、
分析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羅斯福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和勇于面對危機克服困難的精神。
認識到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癥,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重點: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影響。羅斯福新政措施和影響
難點: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
教學過程:
一?!緦胄抡n】播放CCTV公益廣告《讀書-主持人篇》視頻,
【教師活動】閱讀可以提升我們的品味和文化素養。同樣閱讀豐富的史料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以閱讀課的方式來學習一下《羅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師一起迅速瀏覽課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個子目:
【師生共讀】1.“柯立芝繁榮”;2.沖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3.意義深遠的新政。
【投影展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略)
二?!拘抡n探究】
(一)自主研習
1、自讀課本33頁小字回答:柯立芝繁榮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矛盾?
2、自讀課本33--34頁內容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3、自讀課本35--36頁內容歸納羅斯福新政涉及的領域、措施、影響。
(二)自學檢測、合作探究、教師點撥強調
【教師引導】一戰后,國際環境相對穩定,資本主義經濟也出現了一度繁榮,歷稱為“柯立芝繁榮”,那么繁榮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一:柯立芝繁榮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矛盾?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生產的相對過剩,造成產品大量積壓,最終引發了股票狂跌,企業倒閉、一些大股東瞬間變得一無所有【投影展示】資料和漫畫
【教師引導】這樣1929.10.24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就在美國爆發了,那么這場危機具有哪些特點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二: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學生回答】學生根據材料分析說明
【教師引導】這場爆發于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全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下面大家閱讀以下史料探究”經濟危機的影響”
【投影展示】反映經濟危機影響的歷史資料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國際關系角度說明“經濟危機的影響”
【教師引導】這次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乃至國際關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受害的是美國,災難中的美國此時迎來了第32屆總統大選。胡佛和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下面大家共同讀他們的競選主題,
【投影展示】胡佛和羅斯福競選畫面和競選主題
【學生活動】學生讀競選主題
【教師引導】假如你是美國的民眾,你將把寶貴的一票投給誰呢?
【學生活動】投票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就加一個小插曲,【投影展示羅斯福的生平】據此闡述一下羅斯福最讓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學生自由發言】(略)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了解一下羅斯福執政時遇到了那些棘手的問題?
羅斯??偨y又是怎么解決的呢?
【投影展示】危機中美國面臨的種種問題和羅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師引導】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共同歸納一下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強調】新政的特點就在”在它拋棄了美國信奉的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通過立法手段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最后使美國成功渡過了危機。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國,歸納一下“新政的影響”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國社會發展的資料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資本主義發展角度歸納新政效果。
【教師引導】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僅挽救了美國,而且使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開創的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在二戰后被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推廣,迎來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無缺”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呢?
(三)師生交流園、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從來在美國沒有另外一個人比我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私人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有更堅強的信仰……當這個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制度面臨到毀滅邊緣的時候,是這個政府(即羅斯福政府)挽救了它?!_斯福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_斯福
【教師引導】問題1.新政有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2、新政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3、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觀評價羅斯福新政資料
【教師引導】目前我國改革不斷深化發展,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從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應該吸取哪些經驗呢?
三。以史為鑒: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寧新經濟策:——借鑒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社會主義道路
羅斯福新政:——借鑒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教師點撥】啟示:開拓國際視野,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不斷發展進步,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教師引導】本節課我們利用大量的可內外資料探究了“羅斯福新政”的重點知識,下面大家根據老師提供的知識結構梳理一下本課內容,以便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
四。知識梳理、課堂小結
【投影展示】學生根據板書自行梳理知識結構
高一歷史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2、教學難點
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為大宗——“焚書坑儒”——復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也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2、新知介紹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1、魏晉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傳播,出現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納滲透局面。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的概念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后有物?!诵乃枷?/p>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謂“格物致知”原出于《禮記·大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為前提。所謂“格物”就是指“即物窮理”。“格”字有二義,一是“來”的意思,格物也就是“達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窮至”、“極至”的意思,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對于“物”,可訓為“事”或“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爸隆?,有推致和窮盡兩重意義,這和“格”字的意義相近。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系,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案裎镏轮钡哪康脑谟诿鞯赖轮?,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明初成為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3)用綱常禮教更加束縛了人的思想。
(4)傳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1)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2)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課后小結
孔子貴仁,孟子貴義,儒家重倫理,講信修睦,通儀禮。程朱理學直承孔孟而又繼續發展,使之從傳統啟蒙思想上升為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傳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并把這種領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于實際踐行之中。孔孟儒學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啟蒙,至程朱理學才使中國哲學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體系。程朱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里程碑。
復習總結
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2.宋明儒學新發展
3.鵝湖之會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
朱、陸素來觀點對立,“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彼此不和”,在學說上各執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思想體?
呂? 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
4.北宋的程顥、程頤(合稱“二程”)
程顥被習稱為“大程”,河南洛陽人。北宋儒家學者,著名哲學家,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顥青少年時代就學于周敦頤,他的思想發展和其他理學家一樣,受到佛、道學說的一定影響,再加到儒學。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5.佛教的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輪回”等等。
“四諦”的第一諦即苦諦—人所經歷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諦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諦—一切苦難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會有行動,就是造業(造孽),就要輪回(轉世)。
第三諦即滅諦—必須消滅一切欲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
第四諦為道諦—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滅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義
7.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
“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原則,即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道德規范也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天”的主體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學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理”,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什么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是天下萬物永恒普遍原則。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過“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與最終貫通;個人修養要以天理為準則,要“存天理,滅人欲”。
作業布置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配套課后練習題。
高一歷史教案 11
第二次***戰爭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本課的內容為綜合考察***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從而貫徹“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新課標理念。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第二次***戰爭的原因、性質和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2、分析《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第二次***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在落實目標1、2、的過程中,通過第二次***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戰爭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本課重點: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
本課難點:
第二次***戰爭是***戰爭的繼續
二、說教法
探究性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讓學生靜下心來自主學習,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為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供依據。教師通過給學生進行方法指導,教他們學會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反復整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避免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達到查缺補漏、深化提高的學習目標。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剛開始高中學習不久,初高中的過渡尚在進行,學習習慣、思維方式還有待養成。
主要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當堂反饋。
簡述歷史思維的三時態特征,并將學生分為三組
讓學生分組在課本中找出與各時態相對應的觀點
提出本課的總問題: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時間人們的看法會有如此差異?
分別以“***戰爭后的中國”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為例通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由共時態思維向即時態思維轉化,完成教學目標
板書設計:
第三節第二次***戰爭
一、英法發動侵略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及實質2。第二次***戰爭的爆發
二、《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條約》的簽訂2。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三、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四、第二次***戰爭的影響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基本構想,上述構想基于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發展為主”這一理念,力圖在課堂上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培養發散性四維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歷史的樂趣不僅僅建立在軼聞野史之上,關注社會演進中人們的觀念之變,體味社會文明的進步,才能真正從理性層面體會歷史之美。
高一年級歷史教案 12
基本信息 名稱 《第一次工業革命》 執教者 陳翔 課時 一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河人版九年級上13課 教材分析 講述發明珍妮機的故事,了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一系列工作機的發明;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機的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講述發明“旅行者號”蒸汽機的基本史實,認識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學情分析 學生掌握的世界歷史知識比較膚淺,尤其對本課的歷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避免歷史知識過于專業化、成人化,而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演示,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良蒸汽機,史蒂芬孫發明“旅行者號”機車的基本史實;理解工業革命最先從英國開始,后擴展到歐洲、北美的基本線索。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讀圖、閱讀,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工業革命過程中各個環節相互促進的連帶關系,培養學生比較、判斷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優秀品質 通過本課學習,懂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培養刻苦學習、熱愛科學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瓦特改良蒸汽機及其作用
英國工業革命影響 難點 工業革命及其影響。 教學策略與 設計說明 引導學生讀圖、閱讀,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工業革命過程中各環節相互的連帶關系,培養學生比較、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歐美國家的巨變這個單元的三方面的變:一是文藝復興,是思想領域的巨變;二是新航路的開辟,這個是地理發現方面的巨變;三是英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個是政治方面的巨變。
下面我們來學習歐美國家的另外一方面的巨變,即第一次工業革命,來看看這個經濟領域的革命給歐美國家乃至世界帶來了什么樣的巨變。 師生共同回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1688,確立資產階級統? 一、工業革命的曙光
什么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最先開始于哪個國家? 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情況回答老師的問題。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分析。
這個問題通過學生的預習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主要是幫助學生將知識進行歸類,整理。
可以提問學生,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回答,最先開始于英國。如果學生不懂“工業革命”,可提示:我們學習完了再來探討、歸納這個問題。
可以趁勢提問:工業革命為什么最先開始于英國呢?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之后出示演示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發生的幾個原因。勞動力、市場、資源、資本、技術??梢詮娬{,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資產階級統治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一個前提。 二、解放雙手的變革
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展示歐洲的舊式織布機,
讓學生了解識記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和凱伊發明飛梭的史實。
根據學生的回答強調,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并提示,工業革命是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的。認識珍妮機。強調是手搖的。
2、瓦特改進蒸汽機。
下面我們來看看瓦特是怎樣改進蒸汽機的吧。提示:
他是在棉紡織業大機器生產的發展,需要新的動力情況下吸收前人的成果面制成的蒸汽機。蒸汽機可不是他發明的噢,是另有其人呢。
展示瓦特制造的第一臺改良的蒸汽機圖片。學生回答后教師提示并歸納,重點強調蒸汽機的優越性:效率遠超畜力和水力,且不受地區和季節的限制。
強調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很快運用于紡織、采礦、運輸等部門,使社會生產開始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
要求學生正確書寫“蒸汽”兩字。
學生思考:18世紀英國棉紡織業有哪些重大發明,它們相互之間有什么聯系?然后作答。
學生說說所知道的瓦特小時候的故事。
回答:你知道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嗎?比起人類原來使用過的原動力來,它有哪些優越性? 直觀展示棉紡織業的一系列發明,重點強調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
這是歷史聯系實際的一個好機會,以史為鑒使人聰明嘛。
訓練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鐵路時代的到來 交通運輸工具的發明和改進也是由于蒸汽機的應用推動的作用下面進行的。
補充問題: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請結合課文說明。
提示工業革命結束的時間英國是19世紀40年代,法美德俄等國是在60-80年代。
影響主要是,使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東方從屬于西方,亞非拉的貧窮與落后。 學生閱讀課文羅列出史蒂芬孫發明火車、鐵路交通迅速發展和富爾敦發明汽船的史實。 以圖片、圖表直觀展示,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課堂小結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領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工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
高一歷史教案 13
一、說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這一課時主要概括了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主要特點。本課內容我們這一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后面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朝的興起、強盛和衰落。從而使學生對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依據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學內容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水平,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知識目標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學習,理解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學會探究它對中國社會深遠的影響。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意目標 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難點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理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實現教學目標,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綜合運用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這幾種教學方法。
講授法可以向學生系統的傳授科學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討論法在于啟發誘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談話法則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師生雙邊的情感交流。
三、說學法
根據高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新課改中“改變歷史學習方式”的理念,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學習:
(1)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學會利用辨證法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互相討論,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求進步,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也是新課改中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程序
為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按以下三個部分展開課堂教學:
用約5分鐘時間進行導入部分,主要是復習和引入新課。
用約20分鐘時間進行正體部分。主要是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完成對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幾部分的學習。
最后,用約5分鐘的時間進行尾聲部分,主要是小結和作業。
我的說課就到這里,下面進入試講環節。
1、導入新課(寫題目)
說起大禹治水的傳說,我想同學們都是耳熟能詳的。有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提問,評價。)我們中國國家的形成,與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聯系。大禹治水需要統一指揮和動員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強對人民的組織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發展農業的過程就成為打破氏族部落組織,由地域關系代替血緣關系,王權專制代替氏族民主,國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長的過程。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發展,由于戰爭的頻繁,禹的權力越來越大,以致發展成個人專斷。據說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開會,一個首領因遲到而被禹殺了??梢姡硭坪跻巡皇侨罕姷氖最I,而是至高無上的國王了。這反映了中國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開始具備雛形。
2、講授新知識
夏商的政治制度
約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夏。
設問:此時的夏朝已經不是一個部落而是一個國家。為什么?(讓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歸納總結:部落是按血緣結合在一起的;國家按地區來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這表明夏已具有國家的職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緣關系來維系。還有一點值得同學們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兒子啟以世襲制而不是“禪讓制”的形式繼承了王位。
1.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
傳說中,禹一方面奉行“禪讓”同時也積極培植兒子啟的勢力,禹死后,雖推舉伯益為首領,但啟憑借實力奪取了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從而結束了這種軍事民主制的歷史,此后王位世襲制確立,它通過“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形式,保持著王位在家族內部的承繼,“家天下”的局面從此確立。奴隸社會是階級社會的開始,它用“天下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會的平等和無剝削壓迫的“天下為公”的局面,但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因為奴隸社會形態的出現是建立在生產力高于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
從夏朝開始就已經建立起從 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余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是最大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制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系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里,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四、知識與能力鞏固。
(一)單項選擇題
1.商朝時,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官員是
A相、卿、師 B卜、祝、史 C相、師、卜 D師、卜、史
2.孔子說:“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边@句話所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A夏商的制度區別很大 B夏商的`制度有繼承關系
C商周的制度區別很大 D商周的制度有繼承關系
3.史書中記載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建立 B實行分封制 C行省制度的實行 D推行郡縣制
4.在西周的封國魯國的宗法體系中,處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魯國國君 C卿大夫 D士
5.周初實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排除異性貴族 B削弱功臣、貴族的權力 C鞏固統治 D掠奪地方百姓
6.《說文解字》載:“宗,尊祖廟也?!边@說明宗法制得以維系的重要因素是
A血緣 B地域 C信仰 D出身
7.西周宗法制下,在諸侯領地內,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各子稱為
A侯 B伯 C卿大夫 D士
8.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
A與分封制互為表里B小宗必須服從大宗C嫡長子繼承制D宗族內分大宗和小宗
(二)問答題
欣賞下列兩幅圖,回答問題:
請回答:(1)兩圖分別反映了我國古代哪兩種政治制度?簡述這兩種制度的主要內容。
(2)依據上述內容,簡要指出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答案:(一)BDBBCACC
(二)(1)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內容: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宗法制的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余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是最大的特點)。
(2)特點:嚴格的等級制度;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相結合。
五、教后記:
①就“夏朝是如何建立的?”這一問題,學生一般都能說出“大禹治水”的故事。當看《戴冠冕的夏禹》這幅插圖時,學生還試圖從服飾和神態兩方面來說明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這展示了學生看問題的多角度。
②王位世襲制的產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本題設問是上課臨時讓學生回答的,教師預先備課并沒有考慮到,或者考慮到了, 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回答令教師喜出望外。應該說,學生思考得也較有深度。如:王位世襲制的產生,使中國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王位世襲制取代了民主選舉的禪讓制,這是進步的。(教師點評:階級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③提出問題“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取代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討論較熱烈,發言覆蓋面也較廣。
④在講到“分封制被破壞”這一內容時,教師臨時設問“分封制是否有隱患?”,教學效果較好,學生能迅速反應、討論,從而正確理解分封制為什么導致王權衰微、諸侯爭霸?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問“分封制的隱患以后是誰解決的?怎樣解決?”
⑤學生的疑問:什么是九族?
資料說明:族,表示親屬關系?!熬抛濉敝f最早見于《書·堯典》:“以親九族?!本抛逅?,歷來說法不一,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1) 從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稱之謂九族,具體的來說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孫、曾孫、玄孫共九代。史載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入京師,奪得大權后命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不聽,被殺害。當時受株連而遇害的達847人,就是滅九族的。滅九族時,對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
(2)指異姓親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母族三(母親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這樣合起來共九族。
[教學反思]
2、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一、 課程標準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通過掌握皇帝稱號和皇帝制度的內涵,理解秦朝至高無上的皇權的權威性。
2、 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縣制的內容和特點,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鞏固封建專制皇權的作用。
3、 了解和掌握秦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探究封建專制皇權對秦王朝的強盛和滅亡的雙重作用;正確地評價秦始皇。過程與方法
高一歷史教案萬能 14
【課標要求】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貴族政治與社會動蕩:
1.雅典城邦興起的地理環境
2.雅典貴族政治的主要表現
3.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_
2)工商業的發展:
1.公元前8世紀以后雅典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2.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形成
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張
3)首席執政官梭倫:
1.薩拉米斯島問題
2.BC594年梭倫當選首席執政官
二)過程與方法
理解:(貴族政治與社會動蕩、工商業的發展)地理環境、經濟發展、階級結構變動與政治格局、歷史文明演進之間的辯證關系。
運用:(工商業的發展、首席執政官梭倫)探究梭倫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臺并建功立業的主觀、客觀條件。
過程與方法:(貴族政治與社會動蕩)閱讀摘要、(工商業的發展)綱要圖示、情景再現、辯論比較
(首席執政官梭倫)史論結合、自主探究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社會經濟與政治的不平衡發展是導致社會動蕩的根源。實現人生價值要憑理想、奮斗和機遇。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的矛盾;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形成和作用;梭倫當選首席執政官的原因和影響。
難點: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綜述第一單元三課之間關系:
第1課雅典城邦的興起——改革的背景
第2課除舊布新的梭倫改革——改革的內容第3課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響
★回顧必修一內容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1)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財產多少劃分社會等級——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紀):擴大公民參政范圍;改革公民大會;改革五百人會議;提高陪審法庭的地位;擴大十將軍委員會權力——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黃金時代”。
★了解荷馬時代愛琴文明:(大約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中心:“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
荷馬時代:(約公元前12世紀至前8世紀)是古希臘從青銅器向鐵器過渡的時代。反映這一時期希臘社會情況的是的《荷馬史詩》,因此這一時期被稱之為“荷馬時代”。
古代希臘發展簡史:
(1)愛琴文明時期(公元前20——前12世紀):主要是“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多建立君主制國家;
(2)荷馬時代(前12——前9世紀):外族入侵,文明倒退,回到氏族公社制度。
(3)早期希臘時代(BC.8—BC.6世紀):梭倫改革(BC594年)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約BC508年)
形成城邦國家,雅典(Athens)和斯巴達(Sparta)成長起來,政體多種多樣,主要有君主制、貴族制、寡頭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4)希臘古典時代(BC.5—BC.4世紀):伯里克利執政時期(BC443—429年)雅典民主走向成熟,前期是希臘城邦鼎盛時期,隨后走向衰敗,最終被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征服。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人類歷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演進過程。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改革就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 改革雖然不像革命那樣轟轟烈烈,但它以其獨特的方式推動社會的進步?!案锩墙夥派a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是人類在處理社會發展問題過程中主動性和能動性的體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了解和認識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大改革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發生了無數次改革,梭倫改革就是這些改革中發生得比較早且是影響深遠的一次。梭倫改革發生在古希臘的雅典城邦。與其他地區的早期國家不同,雅典在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形成了民主政治。梭倫改革既是雅典城邦形成的重要環節,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起點。這節課我們就要一起來回顧探討梭倫之前雅典城邦曾經充滿危機的歷史。
★新課探究
一、雅典的自然條件(改革的自然條件)
(1)環境優越:位于阿提卡半島,有小塊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資源豐富:盛產葡萄、橄欖、優質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合作探究】想想看,與古代印度和中國文明相比,古希臘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有什么不同?這種環境造成了什么結果?
地理環境的不同:古希臘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與埃及、印度和中國背靠大陸,腹地開闊,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勢具有極為顯著的不同。希臘全境滿是千形萬態的海灣。這地方普遍的特質便是劃分為許多小的區域,各區域間有著小塊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沒有大江巨川,沒有開闊的平原流域。
造成的結果:地理環境的復雜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樣性。近海地區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魚、臸鹽和經商謀生。山地的居民,主要從事游牧業。只有占據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從事農業。這種多樣化的適應方式和狹小的地理空間,從遠古起,就使希臘人的商業航海貿易發達起來。這種地理環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專臸政治的出現。如果說在大平原地區,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統一,建立一個專臸主義的大帝國,那么希臘這種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塊的山地半島,就不便于做到這一點。這就是造成希臘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二、貴族政治與社會動蕩(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國家的雛形
(1)背景:荷馬時代,阿提卡地區的部落或氏族間長期紛爭不休。
“荷馬時代”:公元前12世紀后的3個世紀,對希臘歷史的了解主要根據盲詩人荷馬的史詩。當時阿提卡地區的部落或氏族間長期紛爭。又有人稱為“黑暗時期”。
(2)時間:公元前9——前8世紀
(3)特點:小國寡民
(4)標志:以雅典為中心的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的設立
(5)社會成員:貴族和平民(農民、手工業者)2、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的矛盾
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是怎樣產生的?導致了什么結果?產生了什么影響?
(1)原因:
①政治上,貴族掌權(首席執政官、長老會議),平民政治權力太少(公民大會)。貴族占據首席執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決策機關、監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作為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②經濟上,貴族掌握大部分財富,平民處境不斷惡化,許多平民淪為”六一”漢或債務奴隸。
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并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直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
(2)結果:雅典平民_(前632年),政局動蕩
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_,導致雅典政局動蕩不安。
(3)影響:敲響警鐘、局部調整、真正改革
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但是,統治政策的局部調整不可能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化解雅典的政治危機必須進行真正的社會政治改革。
三、“工商業的發展”(改革的經濟背景)
1.前提:公元前8世紀以后,鐵農具的使用,農業生產力提高
2.表現:經濟作物發展、手工業和造船業取得進步、商業貿易日趨繁榮
3.影響:
(1)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形成: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沿海地區的一些經營工商業的平民日益富裕;有些貴族也開始經營工商業,形成了工商業奴隸主階層。
(2)雅典公民的分化與矛盾:
雅典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各自的主張及主張不同的根本原因原因:代表的階級階層不同。
“山地派”和“海岸派”的共同目標:反對貴族專權,改革呼聲日益強烈。
教師指出,政治現狀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導致社會動蕩的根源,所有這一切成為梭倫執政和改革的歷史宏觀背景。這就是梭倫改革的歷史必然性。
思考:工商業奴隸主在早期雅典社會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雅典工商業奴隸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經商,不僅出口雅典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還經營其他地方的產品,賺取豐厚利潤,促進了雅典奴隸臸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工商業奴隸主對舊貴族專權越來越不滿,他們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專權,分享權利,另一方面也不贊成山地派的激進要求,主張實行溫和的改革。作為海岸派,他們和山地派共同反對貴族專權,呼吁改革,成為后來支持梭倫改革的主要社會基礎。
四、首席執政官梭倫(改革的主觀條件)
1、瘋詩人事件:
雅典的社會動蕩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經濟上和軍事上趕上并超過雅典,以致梅加臘城邦占領了雅典出海門戶薩拉米斯島,這就沉重打擊了雅典的海上貿易。雅典幾次派兵去爭奪,結果都失敗了,而后,為壓制民眾的不滿,_竟頒布了一條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議去爭奪薩拉米斯島,違者必處死刑。梭倫從文獻資料、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考證出薩拉米斯本應屬雅典所有,他對_的這種懦弱行為深為不滿,為了喚醒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同時避開不公正的法律的殘酷制裁,他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佯裝瘋癲。于是“瘋”了的梭倫經常出現在雅典的中心廣場上。只見他臉色蒼白,呼吸急促,雙手不住地擂打著自己的胸部,招來許多圍觀的百姓。這時,他就會對著人群大聲朗讀他的詩篇:“啊,我們的薩拉米斯,她是多么美麗,又多么使我們留戀,讓我們向薩拉米斯進軍,我們要為收復這座海島而戰,我們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恥大辱??”,在不明_的人們的驚嘆、惋惜聲中,梭倫滔滔不絕地朗誦著,終于用激越的詩篇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
※思考:瘋詩人事件的實質是什么?有何意義和影響?實質是梭倫在貴族專臸時代宣傳愛國思想的手段。
梭倫的詩句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也因此得到大家的擁護,為后來的上臺執政奠定了基礎。
2、薩拉米斯島問題思考:
(1)薩拉米斯島的地理位置如何?(雅典的出海門)
(2)雅典喪失薩拉米斯島的原因有哪些?(社會動蕩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梅加臘等城邦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趕上了雅典。)
(3)喪失薩拉米斯島對雅典將產生什么影響?(沉重打擊了雅典的海外貿易)
(4)圍繞薩拉米斯島問題,雅典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瘋詩人事件梭倫指揮雅典軍隊收回薩拉米斯)
梭倫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臺的一個重要契機──薩拉米斯島問題。雅典的社會動蕩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經濟上和軍事上趕上并超過雅典,以致梅加臘城邦占領了雅典出海門戶薩拉米斯島,這就沉重打擊了雅典的海上貿易。雅典幾次派兵去爭奪,結果都失敗了,而后,為壓制民眾的不滿,_竟頒布了一條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議去爭奪薩拉米斯島,違者必處死刑。梭倫從文獻資料、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考證出薩拉米斯本應屬雅典所有,他對_的這種懦弱行為深為不滿,為了喚醒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同時避開不公正的法律的殘酷制裁,他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佯裝瘋癲,終于用激越的詩篇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
3、梭倫當選首席執政官
(1)原因:
①梭倫指揮收回薩拉米斯島,樹立了崇高的威望,從此走上政治舞臺。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約30歲的梭倫被任命為指揮官,統帥部隊,一舉奪回了薩拉米斯島。赫赫軍功使梭倫聲望大增,成為雅典最負名氣和影響的人物,也為他日后實現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②雅典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再度激化,內戰一觸即發。
(2)當選: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權力。全權負責修訂法律,進行改革。
(3)影響:一場自上而下、除舊布新的社會改革開始了,雅典城邦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合作探究】梭倫登上政治舞臺的主觀和客觀條件有哪些?從梭倫的成功中你能夠得到哪些啟示?
客觀條件:貴族政治的專橫和壓榨,導致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與貴族的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的局面阻礙了雅典經濟的發展,使改革成為的出路。
主觀條件:梭倫豐富的人生閱歷、充足的知識儲備、高遠的理想抱負、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睿智的斗爭策略、善于抓住機遇的敏銳和順應時代潮流的勇氣,等等
啟示:時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動時代發展;雅典文明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發展;
【課后總結】
在結束課堂學習時,教師可以教材引言中提到的《研究的主要問題》為題,細化解析(參見本課《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部分),投影打出,要求學生做書面回答,作為筆記小結。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與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國文明相比,古希臘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有什么不同?這種環境造成了什么結果?
答案提示:古希臘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與埃及、印度和中國背靠大陸,腹地開闊,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勢具有極為顯著的不同。希臘全境滿是千形萬態的海灣。這地方普遍的特質便是劃分為許多小的區域,同時各區域間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這里并沒有大江巨川,沒有開闊的平原流域;這里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
地理環境的復雜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樣性。近海地區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魚、臸鹽和經商謀生。山地的居民,主要從事游牧業。只有占據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從事農業。這種多樣化的適應方式和狹小的地理空間,從遠古起,就使希臘人的商業航海貿易發達起來。
這種地理環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專臸政治的出現。如果說在大平原地區,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統一,建立一個專臸主義的大帝國,如古代埃及、中國,以及印度,從而將每一個人都納入某種高度集中統一的政治體臸之下,那么希臘這種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塊的山地半島,就不便于做到這一點。這就是造成希臘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本課測評】
1、試簡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貴族與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貴族占據首席執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決策機關、監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作為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經濟上,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并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甚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
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導致雅典政局動蕩不安。
2、簡述工商業奴隸主在早期雅典社會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業奴隸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經商,不僅出口雅典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還經營其他地方的產品,賺取豐厚利潤,促進了雅典奴隸臸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工商業奴隸主對舊貴族專權越來越不滿,他們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專權,分享權利,另一方面也不贊成山地派的激進要求,主張實行溫和的改革。作為海岸派,他們和山地派共同反對貴族專權,呼吁改革,成為后來支持梭倫改革的主要社會基礎。
新版高一歷史教案 15
《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知道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概況及主要成就;了解民間手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閱讀教材自行歸納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概況,提高歷史信息提取歸納能力。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民間手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提高歷史問題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民間手工業發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民間手工業發展概況及主要成就。
難點:民間手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
三、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素紗直裾單衣”,并向同學們介紹其內涵的精湛紡織技術:素紗單衣衣長160厘米,袖通常195里面,重僅48克。經測算原料的纖度為10.2旦尼爾,即900米的纖維重1克,這種高超的繅絲技術讓人驚嘆不已,目前現有的復制技術還打不到它的重量。
教師導入:如此高超的手工繅絲、紡織技術真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紡織技術是民間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就讓老師來帶領大家,一起領略古代民間手工業的輝煌與嘆息。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發展概況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如下兩個問題:
(1)民間手工業分為幾種?
(2)其發展經歷了怎樣曲折的過程?
2、學生閱讀教材自行歸納,分享答案,師生共同總結。
(1)民間手工業分為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兩種。家庭手工業以紡織為代表,是農戶的副業;民營手工業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
(2)發展過程(ppt展示)
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漢→遭受摧殘:魏晉南北朝時期→恢復:唐朝→產量增多:元朝→出現雇傭關系:明朝中后期
【設計意圖】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歷程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出,能夠鍛煉歸納總結能力。在總結過程中,教師要簡要說明不同時期手工業發展曲折的原?
(二)發展艱難的原因
1、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如下材料:
清朝雍正帝諭: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將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中少一耕嫁之人。
并提出思考問題:依據材料并結合多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民間手工業發展艱難的原因?要求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稍后派代表分享答案,過程中教師注意討論秩序及方向的引導。
2、學生討論問題,之后分享答案,師生共同總結原因:
(1)農業占主導地位;
(2)官營手工業的沖擊;
(3)明清封建制度的束縛;
(4)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政策等。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材料做鋪墊進行小組討論,能提升古文閱讀及理解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對難點問題進行探究,不僅能夠培訓歷史問題探究能力,還能鍛煉小組合作意識。
(三)主要成就
1、教師通媒體課件展示清代王應奎《柳南續筆》片段:
今棉之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蓋老少貴賤無不賴之,其衣被天下后世,為功殆過于桑蠶也。
提出思考問題:棉布與絲綢相比有哪些優點?
學生思考后回答:棉布價格低廉,加工方便,保暖性好,穿著舒適。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棉布的手工業成就棉紡織業的優勢。
2、 教師課件展示黃道婆想象圖片及馬克思將中國棉織技術與18世紀美洲棉織技術進行對比的材料,使同學們深入理解古代棉織業的先進性與影響。
并要求課下預習的同學介紹黃道婆的三錠紡織技術,使大家加深對黃道婆為紡織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理解。
【設計意圖】運用材料進行對比,了解棉紡織業的先進性,提升民族自豪感。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
作業:課下自主制作歷史表格,總結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與民營手工業。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