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位居中國國粹之首。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
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中國書法的精進階段,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鑄就了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高峰。書法由篆隸趨從于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出現使中國的書法藝術大放異彩,特別是王羲之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出現了眾多書法家群星燦爛的局面,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盛唐的顏真卿、張旭、懷素以及晚唐的柳公權等。縱觀中國書法界歷代的名家,他們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各自在書法上呈現出了個性使然、異彩紛呈、風格多樣的藝術面貌。經歷宋、元、明、清,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中國歷代的書法家中,我最仰慕的書法家之一就是明末清初的傅山。在我的印象里,傅山博藝多才、重氣節、有抱負;在哲學、醫學、文學、史學、音韻學、金石學、書法、繪畫等方面具有卓越建樹;有“學海”之稱。他被認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范人物。傅山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颙、顏元一起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其更是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中醫之名作,在當時有“醫圣”之名。而我認識的書法家中,在哲學、醫學、文學、史學、金石學、書法、繪畫等方面俱成績斐然的就是農工黨泰安市書畫院院長王延君先生。王延君先生品德高尚,醫術精湛,書法瀟灑,學富五車……乃當代藝術界高尚士也。王延君院長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之余精研書法藝術,他筆下的書法有龍蛇飛天之像,氣韻悠然間暗藏哲思,鋒芒崢嶸之處隱含機鋒,瀟灑從容之中寓意深遠……閱讀他的書法作品,像是在品茶論道,滋味悠長中處處禪語,也像在看圍棋對弈,黑白妙理間包涵宇宙萬象,更像是在中醫問診,懸絲診脈之余問道天機……觀賞者常常樂哉其中,不能自已也。
王延君,字承之,祖籍泰山東麓冶莊村。現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泰安市第十四屆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協行業建設委員會委員,泰安市書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書畫院理事,農工黨山東省書畫院副院長,農工黨泰安畫院院長,泰安市老年大學特聘教授。
王延君出身于儒醫世家,自幼祖父、父親便對他有書法方面的要求。在家人看來,寫好書法是一個中醫的必修課,而年少時的王延君對書法也表現出了超出同齡人的喜愛,寫好書法的想法猶如一顆種子,深植在他幼小的心底。80年代末,王延君在出診治病的過程中有幸結識了泰安市老一輩著名書法家吳延文先生。在吳老先生的悉心指導、點撥下,他心中的那顆書法的種子得以破土發芽,慢慢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王延君身上及筆墨之間有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文精神。或許是作為醫生經常需要鼓勵患者的緣故,也或許是他自己個性使然,所有跟王延君接觸過的朋友們都會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種特殊的力量,那是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精神體現。他的這種精神力量也常常能感染著他周圍的同事、朋友、患者和藝術界的同道們……在與他的交流互動中,你會不知不覺中地受到他的影響,慢慢樂觀、開朗、豁達起來。這種人文精神體現在他的書法作品里面就是,其字里行間:直抒胸臆,綿里藏針,氣韻悠長,鳳舞龍飛,平和暢達……王延君筆下的書法表達出的是筆筆呼應、字字連貫、行行觀照、通篇完整的和諧氣象。其筆墨之間情趣悠然,收放自如,疏密得體,也呈現出一種樂天、豁達、積極、開朗的人文狀態。
王延君身上有一種精益求精、不斷進取、愈挫愈奮的人生追求。作為醫生的王延君,從泰山區中醫院到泰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從泰安市小有名氣的骨科醫師到國家衛生部委派的援俄中醫專家懸壺海外,再到著名書法家,在他每次工作地點的改變和工作性質的轉變及身份的變化過程中,處處都體現了他身上這種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無論在那里工作、無論干什么工作,王延君都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時時刻刻叮囑自己要把每一個患者病情診斷好、把患者治療好、把手里的每一件事情做好。而對于自己精神世界里面孜孜不倦追求的書法藝術,他更是如此。自80年代研習書法至今,王延君在臨帖、摹帖,直書胸襟、揮毫潑墨之際,他總是認真地對待自己每一次創作。時至今日,他還在一直追尋自己心中那高古雅致、韻味悠長、散淡幽靜的書寫風格。這種風格在他看來一定是中國文脈的傳承,是嚴謹的、是有源流的,是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也是與中醫醫理相貫通的,更是屬于他自己的一種藝術語言。在他看來,書法家的書寫風格必定是書家情性的藝術表達,所謂“達其情性、形其哀樂”。他一直在倡導書法風格“同源而異派,共樹而分條”的書寫方式,注重書寫中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巧妙結合,藝術共性與個人情性的合理表達,這也是王延君的書法特點。當然這些書法特點的形成與他性格,與他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也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王延君的書法受孫過庭《書譜》影響很大。在他看來,《書譜》不僅是一部書法的學習范本,“譜”是音樂的術語,孫過庭是在用音律的方式,為書法加持。因此,他認為自己在研習書法的過程時也是在研習音韻學。他用有節奏的筆墨,筆走龍蛇之余,把韻律刻畫在紙張之中。在王延君看來:洪鐘大呂中筆墨需氣勢磅礴,余音繞梁間筆墨應纖細柔美,大音希聲下書寫應中規中矩力透紙背……王延君用暗合韻律的筆墨來呈現書法藝術,這未嘗不也是他的一種書法風格體現。
孫過庭在《書譜》提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何必易雕宮于穴處,反玉輅于椎輪者乎”的創作思想,既有靜態的標桿,又有動態的發展。對歷代的書法創作提出了傳承和繼續再發展的指導意義。王延君也常說,書法在尚古、崇古之余更應該順應時代發展,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也是他筆下經常出現的主題。
孫過庭《書譜》對書法創作的審美,有著精彩的描述:“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在王延君看來,中國書法之美,僅僅這些詞語來描繪是不夠的,我們作為書法藝術工作者和傳承者,更是應該積極努力去弘揚中國國粹,弘揚中華文化,在他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國的獨特的文明優勢。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我們只有更深刻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蘊,才能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我們做為個體,更是應該積極為中國書法的傳播與發展,為中國書法的發展與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
王延君常說:“文承千載,心有大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積極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我們更是要通過多種方式展示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最后我們祝愿這個積極、樂觀、開朗、堅韌的山東漢子,愿他在藝術求索的路途上砥礪前行,最終到達他心中的藝術圣殿。(李笑濤)
王延君簡介:字承之,祖籍泰山東麓冶莊村。現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泰安市第十四屆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協行業建設委員會委員,泰安市書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書畫院理事,農工黨山東省書畫院副院長,農工黨泰安畫院院長,泰安市老年大學特聘教授。
文章作者李笑濤簡介:美術評論家,策展人,古玩字畫鑒定專家;曾策劃和參與多次省內外美展,并為多部畫集和多位知名藝術家撰寫前言及評論文章;現任李冰奇美術館館長,九三學社社員,九三學社山東省委文化藝術專門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畫院畫家,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詩詞學會會員,濟南市美術家協會美術代表,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