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老師和家長:
馬上就要跟充實而豐富的暑假說再見了,秋高氣爽開學季,此刻,需要做哪些準備呢?情緒上如何調整呢?身心如何轉換呢?
接下來,請和心理老師一起按下校園啟動鍵,調整好呼吸,整理好行裝,讓我們加滿油,充好電,元氣滿滿再出發!
學 生 篇
收心
切換“開學模式”。首先要調整作息。時間是重建秩序感的重要參照物,時間紊亂會帶來生活的混亂,管理好時間則會贏得內心的掌控感。同學們可以按照學校的作息制定出你的生活時間表,按照開學后的時間起床、睡覺、學習、吃飯、運動,從而更好地適應開學后的學習生活。
網絡“斷舍離”。開學在即,要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切斷與網絡的“緊密連接”。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與其和誘惑作心理斗爭,不如巧用“隔離法”,通過智慧的計劃和安排,將電子產品放在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移除誘惑的干擾;還可以設置“心理冷卻期”,給自己15分鐘的延遲時間,冷卻自己對電子產品的渴望和沖動,期間專注于當下的計劃或任務,讓等待喚醒理智。
調試
平靜呼吸法。再次邁進校園,我們都會體驗許多矛盾且復雜的情緒,別擔心,這是重新適應校園的正常表現。可以練習平靜呼吸法:鼻子吸氣同時用力聳肩;接著屏氣,保持聳肩,在心里從1默數到4;然后用嘴一下子吐氣,同時將肩膀放松,這樣循環幾次,從而達到平靜和放松的效果。
書寫情緒。寫作是處理消極情緒的有效途徑。寫作時要善用“隱喻”,比如把焦慮疏散的過程想象成乘坐竹筏順流而下;將情緒比喻成直視自己的深淵、纏繞自己的大網,看著深淵或大網,將它帶給你的痛苦寫下來,你想對它說些什么。
規劃
“戰拖”行動,從5分鐘開始。未來的夢想一定要落實到今天接下來你要做什么。深陷于拖延的自責和懊惱中時,不如即刻采用“五分鐘起步法”,即開始做一件事時,先給自己5分鐘的起步時間,比如先開始讀一頁書,開始背10個單詞。“五分鐘起步法”可以打破拖延的怪圈,一旦開始行動,一切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家 長 篇
指導孩子調整心態
面臨開學,很多孩子會出現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故亂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等“假期綜合癥”現象。家長要讀懂孩子的情緒,可以告訴孩子,他們當下的情緒體驗是焦慮或恐慌,是重新適應校園環境之前的正常感受,采用有效的策略應對焦慮,便可以幫助自己恢復正常的行為狀態。給消極情緒命名、繪畫、寫作等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把焦慮外化,與焦慮對話;還可以引導孩子通過調整呼吸、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等方法關掉身體的“危機警報”,降低焦慮程度;父母還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鍛煉身體,讓焦慮溶解在運動中。
鼓勵孩子制定新學期計劃
首先,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把假期生活“倒電影”式地回放一遍,對照假期計劃,看哪些已經完成,哪些尚未完成,并引導孩子進行適當的復習和預習。然后,依據實際情況,鼓勵孩子制定具體的新學期計劃:新學期要提高哪幾門科目的成績;準備養成哪些好的習慣,比如寫錯題集、寫作、演講;準備養成哪些好的品質,比如善良、真誠、樂觀、堅持等;計劃過程中會有哪些障礙,比如過度沉迷于手機;為了克服這些障礙,準備采取什么行動,可以采用“如果—那么”格式:如果(障礙)出現,那么(采取什么應對方法)。
與孩子一起賦予開學儀式感
首先,父母要幫助孩子調整好作息生物鐘,模擬開學節奏,減少孩子看電視或上網的時間,營造收心家庭氛圍。其次,家長要多和孩子聊聊學校話題,鼓勵孩子提前聯系老師同學,引導孩子回憶曾經美好的學校生活,喚醒孩子對校園生活和同學友情的向往;再有,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羅列開學物品清單,分類整理好學習用品,或陪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感受濃郁書香的同時,也可查閱或購買孩子需要的書籍資料,這些都是賦予開學儀式感的重要途徑。
教 師 篇
你好,自己
制定自我成長計劃。擊破開學焦慮、迅速切換到上班模式的啟動點就是——行動起來,拿起筆,列出新學期的自我成長計劃。我們要制定出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班級發展目標、班級活動安排等,讓新學期有條不紊;我們還要制定個人的發展計劃:這學期你希望在專業上或管理上實現哪些突破?你有哪些閱讀或寫作計劃?你希望掌握并應用哪些教育理論呢?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地從平凡的生活中涌現出新的教育思考,認知迭代,持續成長,我們才能在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學。
你好,第一課
上好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是我們利用“首因效應”,釋放個人魅力,喚醒學生內在動機,俘獲學生“愛學之心”的絕佳途徑。迎接新班級的教師可以做一幅屬于你的“教師自畫像”:你可以向學生介紹你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成長經歷,甚至教育理念。教育就是一個以心換心、用情換情的過程,當你打開心扉,講出你的故事,你也就滑進了學生的內心深處。
你好,學生
提前溝通。一位好教師應當是深深迷戀學生的成長,并對學生的成長充滿好奇的人。開學前,我們要提前和學生溝通交流,傾聽他們假期里的困惑和驚喜,捕獲他們對待生活的新知和感悟,掌握他們近期的情緒、學習、人際等狀況。
允許緩沖期。開學后,很多學生可能會出現各種身心不適感。我們要降低標準,允許緩沖期,用接納的心態,等待學生慢慢適應學校;我們還要用“情感之眼”觀察教育現象,當學生因為適應不良而煩躁焦慮時,要給他們一段“情感繃帶”,讓學生在滋養型的師生關系里,在保持性的環境中,逐步調整、恢復生機。
秉持成長型心態。最后,教師要用成長型的心態看待學生的變化,學生十幾歲的那個狀態,并不是他們永久的狀態,要把學生視為一個一直在打磨的“作品”;激勵學生以“別看我一時,且看我一世”的信念鞭策自己,引導學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志業中——有學業可投入,有未來可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