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對那些擅長社交應酬的人懷有敬佩之情,認為這是一種天生的才能。這些人無論在何種場合、面對誰,都能自如應對,談笑風生,禮貌周到。他們的記憶力也令人驚嘆,一張臉、一個名字,只要見過或聽過,就像刻在心上一樣清晰可聞。我曾嘗試模仿,但力不從心。
年輕時我在電影公司工作,上司不僅善于社交,而且酒量驚人。當時最怕的任務就是“留下來陪客人吃飯”。我和朋友可以通宵聊天,在臺上發言似乎沒問題,但真正面對這種場合,我總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表情和態度交流。而一旦猶豫,我的言行就顯得拘束和尷尬,加上酒量差,我害怕自己會出丑,因此小心翼翼地回應。
有一位朋友曾經耐心教導我,他說有三個層次需要掌握:第一層,是為了廣結善緣但略低的情感;第二層,是為了累積情分而建立聯系,這里的感情更深;第三層,則是自由的心證,與對方的關系變化隨之。在這個階段,可以根據雙方的互動來調整感情深淺。
盡管理解了這些原則,但讓我做到自然而安心還是很困難。我記得兒子五歲的時候,我們遇到了一個熟人,他邀我們聚餐,而兒子問他為什么沒有留下電話。這讓孩子的話語如同一面鏡子,讓我意識到真誠與表面的區別。
最近跟那個提醒我把社交視為必需品的人重新聊天,他突然說:“現在懶得交新朋友。”理由是年齡增長后,即使再多新友,也無法像現有的老友那樣久遠。他說,有些友誼會變成敵意,而有些則是不必常規應酬即可維持。他還透露,有幾個朋友即使不常見,也不會離開,這些夠用了!
從前至今,我都羨慕并尊敬那些能巧妙處理各種社交場合的人們,他們總讓我感到無能且不安。但現在看來,或許這樣的孤獨也有它自己的價值,比起空虛寂寞,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