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諧的環境中,人們相聚一堂,舉杯對飲,或是吟詠詩篇,這些都是人生得意的時刻。比如那著名的蘭亭曲水流觴,比如踏行于桃花潭邊,那種歡愉的情景,讓人心曠神怡。
然而,交友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人人都說要交朋友應該選擇那些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就像《論語》中的“毋友不如己者”那樣。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理想狀態很難實現。如果我們只選擇那些完美無瑕的人為朋友,那么這就變成了有目的性的交友,沒有了真正的情誼可言。
沒有人可以做到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板。在選擇朋友時,我們應該“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這種智慧來自于人類學習能力的主動性。當我們與朋友一起前行,他們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調整我們的生活準則,可以說,他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個原則同樣適用于擇友。我們應看到每個人的優點,即便他們可能并不出色,也值得我們關懷和理解。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任意任性地選朋友,有一個門檻是必要的。這份門檻應當建立在一個人的價值觀念上,如果這些價值觀偏激或扭曲,即使對方再優秀也不稱職;如果一個人能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世界,并相信品德和善良,那么他們就是值得相交的人選。
達到這樣的標準需要時間和努力,“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與更優秀的人為伴確實能提升自己,但也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成為俗世的一部分。“士生于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我們需要與真誠、見識豐富、樂于贊揚他人的好品質作為交流伙伴,而不是僅僅追求物質上的成功或者社會地位。
感謝命運安排讓我們遇到了每一個人,無論他們是否給予了困難還是機遇,都能夠塑造出更加完善 ourselves.懷著“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的心情去結交朋友,不必四海皆友,只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升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