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90后成為父母,他們不喜歡老一輩父母的控制式教育。
所以近年來家庭教育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話——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孩子的朋友,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和自由。
父母首先要盡到父母的責任,然后才是朋友。父母的職責不僅僅是滿足孩子的需求,撫養孩子,還要幫孩子建立規則,然后交朋友。
如果父母過分溺愛孩子,不幫孩子立規矩,很容易養出界限不清、無法無天的孩子,給別人和孩子自己都帶來無窮的隱患。這個世界不以任何人為中心。不管是誰,都要有規則意識。這就是生存法則。
網上流傳著一段視頻。視頻中的孩子讓人感到害怕,他們的母親也很無助。
一個12歲的男孩在餐館損壞了一些東西,想讓他的母親為他做出賠償。在他媽媽教育他之后,小男孩居然抬手打他媽媽,甚至用雙手掐住他媽媽的脖子。別人看到就沖上前去制止,母親趁機用筷子狠狠打了孩子兩下。沒想到,孩子也不甘示弱,和媽媽扭打在一起,互不相讓。
看現場真的很尷尬。
父母和孩子要有明確的界限感,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父母的界限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規章制度。這個網上媽媽已經完全失去了父母和孩子的界限。當然,孩子不會聽她的,更不會尊重和敬畏她。
如果家長只強調和孩子交朋友,就會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和控制。很可能他們會養出一個自私、不尊重、不守規矩、沒文化的人,這個人在學校或者未來的職場上很可能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打擊。
有一段對話很受家長歡迎,也能給家長很大啟發。
孩子說:“媽媽,如果我到處扔玩具,你還會愛我嗎?”
媽媽說:“寶貝,媽媽永遠愛你,但是你要把所有的玩具都放在玩具筐里。”
孩子說:“媽媽,如果我把油漆弄到我弟弟身上,你還會愛我嗎?”
我媽說:“寶貝,我媽會一直愛你的,但是你今天得幫我弟弟洗澡。”
在這個故事中,母親的做法是正確的。她一直在許下“媽媽永遠愛你”的承諾,給孩子們渴望的愛和安全感。同時也強調:孩子,你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你做錯了,你必須盡力彌補你行為的后果。你必須有誠實、勇氣和行動去面對錯誤和承擔責任。
如果父母一味的把孩子當朋友,幫孩子逃避,那么孩子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有擔當、有擔當、可靠、值得信賴的人。
在《家有兒女》中,劉星看到同學們在舞臺上的精彩表演,很是羨慕?;丶液?,他責怪母親劉梅沒有培養他的一些天賦興趣。劉梅說,他小時候給你報了幾個興趣班,但是學了兩天,你就沒有學習的興趣了。
劉星回答道:“我不學,你就不能強迫我學嗎?我不年輕,貪玩,不懂事。如果你是成年人,你應該教育我,培養我,強迫我學習嗎?”劉梅無奈無語的說道。
有多少人羨慕那些有才華的人長大后能在舞臺上表演的很出彩,后悔自己從小沒有培養出什么興趣,抱怨父母當時沒有逼著他們多學習。
現實就是這樣。很多時候,孩子的童年太容易了。當他們長大后,他們可能不會感激他們的父母。他們反而可能會抱怨父母沒有鞭策自己,后悔自己小時候調皮搗蛋,沒有好好學習。
自古以來,學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論學什么,都是一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過程,也是一個約束和挑戰自己的過程。孩子僅靠自律是很難做到的,需要父母的監督和引導。
這個時候父母就不能和孩子做朋友了。當孩子想放棄的時候,父母需要抱著他,適當的推他一把。如果你不督促孩子,他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里,自己的極限在哪里。
父母子女關系融洽,父愛母,子女懂事懂事,彼此是朋友。孩子也可以和父母開個玩笑,一家人充滿了歡笑和幸福。但這樣的朋友是教育的結果,而不是教育的方法。
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做好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如果你想和你的孩子成為朋友,做一個受人尊敬的導師,首先是導師,然后是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