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的角色中,孩子絕對是主角。爺爺奶奶愛孩子,視孩子如珍寶,母親視孩子為命根子,男人要拼命為孩子賺錢。為了一個孩子,一家人忙了一輩子,天天累,天天痛,天天樂;如果這是婚姻的結(jié)果,我想說這是錯的。
如果爸爸媽媽為了孫子失去了晚年,如果兩個人為了孩子在一起,失去了世界,那就不是感情了。有人可能會說;那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沒有想到他。你想到了誰?那是我的孩子,我愿意為他做任何事。愛自己的孩子沒有錯,但愛錯了,不僅會害了三代人,還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每個孩子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但是他會用哭來發(fā)現(xiàn)。父母聽到孩子哭,要趕緊把孩子抱起來,哄孩子不要哭;所以孩子知道,只有在哭的時候,他才能被擁抱和呵護;這樣的孩子會有依賴性,沒有主見,沒有前途,永遠學不會堅強。
如果孩子哭了,把他放在床上,等他不哭了再抱起來,給他吃的,他安靜下來才會知道別人是好的,是對自己的關心;當孩子在學步或玩耍時,他會摔倒。父母看到,總會沖上去把他扶起來,看看有沒有受傷。相反,美國人只是走過去和袖手旁觀,鼓勵他們的孩子自己站起來;這樣,以后他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困難,就不會選擇哭或者依賴別人,而是自己去解決。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正確的引導比溺愛健康得多;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很少陪伴孩子,不管教。成龍,要足夠出名;張國立夠有錢的!他們哪一個不出名不有錢,但是他們的孩子做過什么?(不是我丑化他們,而是他們都承認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太嬌慣了,沒有適當?shù)囊龑Ш驼疹櫋?孩子是需要呵護的,但也絕不是嬌生慣養(yǎng),更不是無限嬌慣。
我曾經(jīng)親眼看到一段母子對話。這個小家伙只有5歲。我正和他媽媽聊天,看見他滿頭大汗的回來了。他媽媽問,你做了什么?
“我和朋友去玩了。”他低下頭,低聲說;
“你寫作業(yè)了嗎?”
“沒有,誰讓你出去玩的?”
“媽媽,我會寫的。請幫我洗衣服!”
“你為什么不自己洗衣服?我為什么要給你洗?”
“我洗不了,”小家伙沉默了一會兒說。
“我一開始也洗不了。洗不掉就去上學。做好了給我看看,洗完衣服再做作業(yè)。”
小家伙雖然委屈但也沒說什么,上樓洗衣服去了。
另一次:
“媽媽,我和我的小朋友吵架了。”
“是因為什么?”他媽問他清楚后說,你知道是誰的錯嗎?你知道怎么解決嗎?和朋友鬧矛盾是你的事,你自己解決;你聽到了嗎?以后你自己的事情不用跟我說,你自己解決。
“我聽到了!”
兩個人住在一起,應該有各自的生活空間。不要為了孩子而努力。兩個人每天都這么累。時間長了,他們的感情就淡了。如果家庭破裂,對孩子的教育就更少了,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想過;盡量給孩子留下盡可能多的財產(chǎn)。或者有人說,就算不給他留太多,至少也要賺他的學費!
我從未見過父母不是在找這樣的借口;但這絕對不是愛的正確表達。孩子出生后,給孩子辦張銀行卡,每年存孩子的壓歲錢,不用動;每年都會發(fā)生。孩子上學的時候,拿他的錢讓他上學,工作的時候給他卡;告訴他:我只負責生你,照顧你的吃住。你的知識和能力是自己給的,你上學用的錢也是自己的。你出了社會之后,能不能掙錢,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了。這不僅是對孩子良好的管教和習慣養(yǎng)成,也是非常有意義的行為;如果以后孩子懂事了,在為自己驕傲的同時,也會更加孝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