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婚那天開始,各種出生的消息就沒離開過老公的耳朵。之前面對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周圍朋友的逼問,我們的戰術都是敷衍了事。直到31歲,年齡增長帶來的壓力累積到一個臨界值。就好像在站臺上停了很久的火車突然要開了,必須馬上做出決定。所以,這個敷衍了多年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重視。
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決定肯定會讓周圍的人,尤其是雙方的父母無法接受,但我們也只能盡力去說服他們。在開口之前,我們想象了父母的千萬種反應,但父母的第一反應還是讓我們大吃一驚。你不生孩子會讓別人笑。
一個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一個國際學校的老師問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怎么看待其他國家食物短缺的問題?”
非洲學生問:什么是食物?
歐洲學生問:什么是短缺?
美國學生問:你說的其他國家是什么意思?
中國問: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意思?
雖然只是個玩笑,但這是對現實赤裸裸的吐槽。是的,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被教導要聽話。
不挑食,聽話。
學英語比學畫畫更有用。聽話。
穿紅色衣服,不穿黃色衣服,聽話。
好好學習,聽話。
不看課外書,聽話。
。。。。。。。。。
于是我們一路聽話長大,在沒人聽或者不想聽話的時候,突然發現改變習慣太難了。
2
朋友B大學有個男朋友,異地戀。畢業后,她想去男朋友所在的城市發展,父母卻跳出來反對。把你從屎拉成尿可不容易。她說了一個女生在外地發展不安全的事。最后她甚至拿出絕食抗議,威脅要斷絕關系。最后她朋友分手了,留在了父母身邊,在一個小鎮找到了父母眼中最穩定的工作。然后她去相親,結婚生子。
都說孝就是孝,順從就是孝。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代代相傳。聽老話,朋友在畢業那一年把人生定格,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三
在一個三線省會城市發展了幾年后,老公有了去北上廣的想法,和我商量。我眼前一亮。雖然短期內不可能,但有個目標總是好的,于是我查了資料,看了招聘,一切都朝著目標努力。偶爾跟父母提起反對聲音空前激烈,感覺自己要去的是印度的貧民窟,阿富汗的難民營,而不是中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北京的高房價,嚴重的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等等所有新聞中的負面報道都成了他們用來說服我的理由。用理智是不行的,只能用親情來訴說,父母在,你也不遠行。
這句被拿出來教育成千上萬想出去的“壞孩子”的名言,其實是刪節版。原句的后半句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仿佛從未存在過。
這句話的原話是:父母在,不遠行一定要好好旅行。
四
去年年初,我想換工作。我同事說,你30歲了,在這里過幾年,你就有寶寶了。你在瞎搞什么?
年中離職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說我差不多拿到了。新環境怎么能融入得這么好?
報了個班,家里人說,學那玩意有什么用?不能當飯吃。
這件外套不適合你。
怎么才能不生孩子?
你得小心看著你的丈夫。
這就是婚姻的意義所在。不要太認真。
這太低了,不能吃
。。。。。。。。。。。。。。
五
我們的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自己——吳齊石
從意識開始,無論我們說什么,做什么,身邊總有不同的聲音,或支持,或反對。聽了這么多聲音,最重要的一個往往被忽略了,那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聲音。
只有它知道每一次選擇背后的徘徊。
只有它知道每個決定背后的意義。
只有它真正知道你所有的喜怒哀樂,沒有人比它更了解你。
所以屏蔽掉嘲笑,誹謗,蔑視,
同時,感激那些擔心,顧慮,對你好的。
只要記住
所有的路都在自己腳下。
我們是唯一主宰自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