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離開你,仿佛夏風輕拂過心扉,帶走了曾經的溫暖與柔情。世人總說愛是一種無緣無故的選擇,但在現實中,有些人分手的理由卻如同星辰般明晰可見。
我有一個好友,她一直是個極度遷就男朋友的女孩,而她的男友,也是眾所周知的大好人。在他們七年的相處中,一直被視為穩定而幸福的一對。然而,在同學聚會上,當大家以為他們將迎來訂婚時,意外地,他們還是決定分手。
她問:“這是為什么?是我做錯了什么嗎?”但答案并非簡單,因為他的回答深藏于一段時間內的心結之中。他告訴她,他從畢業第一月就想說出來,只是怕她剛步入社會不夠穩定,不忍心打斷她的夢想,又希望給彼此留下一些時間和空間。
然而,這一年里,他越發清楚地發現,她說話刻薄、不夠陽光,而且在任何事件中都顯得有些幼稚。他不知道這是否就是愛情,或許只是像對待妹妹一樣。她努力解釋,卻引起更多的矛盾,最終導致交流變得毫無意義。
“刻薄”、“幼稚”、“報復心強”、“沒有安全感”——這些詞匯成為了最終形容她的標簽。身邊的人告訴她:“你不夠優秀,所以他才會動搖。”在這個物質化時代,一切似乎都遵循著市場經濟的交易原則:要么對方不好,要么你自己不夠好。你想要重新獲得原有的生活,你必須改變自己,使自己更加優秀,以適應新的規則。
我的朋友為了變好,把這些關鍵詞設置成了手機壁紙,每天提醒自己努力改善。但即便如此,最終依舊收獲的是告別。她意識到,她每句話、每個行動都是戰戰兢兢,不得安寧。而那些自我檢討過度的人,則把所有問題歸咎于自身:
“我如果足夠好,那么他一定會留下來。”
然而,如果真有那么多不足,就不會用七年的時間去了解對方。如果短暫相遇就以此為理由分手,那又談何真正了解?
其實,沒有那么多道理,只不過心變了,所以一切都變了。我朋友事實上并不像人們說的那樣夸張;事實上,她活潑幽默,是一顆糖就會被敵人收買的人,更別提什么報復心。當初她的男友還開玩笑夸贊她體貼如母,而現在卻說像妹妹。這背后的隱忍幾乎不會出現在任何人的記憶里。
愛情本來就是不講公平,傷害最深者往往也是關系中的弱勢一方。你付出的更多,你關注的事物更多,你陷得也更深。那些關于未來的憧憬,以及曾經因為愛不斷向上的信念,當它們全部毀滅后,被分手的人通常感覺自己什么都沒有,因此酗酒失眠甚至墮落。
不要因為失去了他,將自我也丟失。我現在感到迷茫,感到悲傷,即使放不下,也不是因為不足,而是因為不知道哪里足以讓我們相信自己的價值能夠吸引更好的未來。此外,我們常聽到的勸告:“要變得更好才能得到更好的愛情”,固然正確,但不要全盤否定自我,因為每個人的話語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之上。如果覺得他們說的沒錯,那或許應該發展其他方面,以找到能包容你的那個人,而不是勉強自己改變。
性格是一個人的既定的屬性,其難以改變已成俗論。一生的伴侶可能只有一位熱戀的情侶,而另一位追求熱戀的情侶可能會用烈酒慶祝一次美好的相遇。不管怎樣,在成為更好的過程之前,你首先需要學會接受過去的自我:那個被稱作刻薄又幼稚的人,是你;那個溫柔活潑的人也是你;那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也是你;而且,無論如何,都請記住:世間萬物皆變化,只有接受最壞之己,便能找到最佳之己。只有認清原始之己,真摯之愛才愿意認出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