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fēng)拂面,細(xì)雨綿綿,仿佛能將寒意融化在骨子里。家鄉(xiāng)的早春常是這樣冷酷無情。往昔,每逢陰霾籠罩,我總會給老人送去一只銅腳爐或是一份溫暖的湯婆子,那種被溫暖包裹的感覺,就像是陽光般溫馨而舒適。說到寶釵過生日時所享受到的歡樂和熱鬧,那些甜美之物、戲劇表演,無疑為賈母帶來了難得的慰藉。而當(dāng)劉姥姥從大觀園歸來時,姑娘們送她的各種禮物——青紗、繭絲、粳米及果點心,以及那百兩銀子的恩賜,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救濟(jì)與慰藉。
"暖老溫貧"這四個字,讓我想起了屠格涅夫的一則故事。他遇見一個乞丐,卻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錢可給,只好緊握對方臟手,真誠地道歉,但那個乞丐卻因感動而感謝。這讓我聯(lián)想到炒米,這不僅僅是一頓簡單的食物,而是一個傳遞關(guān)愛與慈悲情懷的方式。鄭板橋曾寫道,在寒冷欲雪之際,與親友共享一碗炒米,是最為暖心的事。
最近,我還參與了一次拍攝專題片《板橋家書》,企圖再現(xiàn)這一場景。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誤將炒米替換成了爆米花。我解釋說清代并非有爆米機(jī),但工作人員卻找不到古代鐵鍋炒制方法。在童年時代,我們吃到的炒飯更接近焦黃色澤,一股香氣伴隨著鍋巴口感,而現(xiàn)在這些已然成為記憶中的美味。在我們小時候,有客人來訪,便會舀上半碗熱騰騰的炊品,再撒上紅糖,一邊喝一邊談笑風(fēng)生。那時候,不需要任何裝飾,只要有這些簡單的小確幸,就足以讓人感到快樂和滿足。
但若是在那些天寒地凍的時候,有機(jī)會捧上一碗含溏心蛋的大碗燉菜,那便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每一次咬下溏心蛋,都仿佛觸摸到了幸福;每一次吮吸茶湯,都似乎品嘗到了生活本身;每一次回味,都像是在重復(fù)一種既熟悉又神奇的情境。那樣的“暖老溫貧”,如同生命中最珍貴的情感永遠(yuǎn)流淌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