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教案優秀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岳陽樓記》教案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岳陽樓記》教案優秀1
教學立意:
誦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懷,領受優良傳統文化的洗禮,壯我學子筋骨,開我學子心胸,蓄積人文底蘊。高唱需要壯詞,積累語言模式,吸收傳統文化精華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語。
教學方式:
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氛圍中誦讀文本,探究文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天下有名樓,岳陽樓因詩文而名聞天下。圖示岳陽樓猜名以調動興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唐代詩人的名作。
二、誦讀。通過分層次多重多種方式的朗讀,課堂內完成背誦的任務,受到崇高的“憂樂”觀的'熏陶,領悟借景而表現闊大胸襟的寫法。
1、讀順:首先范讀,或播放錄音,或教師朗讀。提出要求,對照書本,一字一音聽準。接著讓學生查字典,看書上注音,自主朗讀兩遍,將課文讀通順,再放錄音,無須對書,只專心聽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兩人合作,輪流朗讀,相互正音。繼而,師生二重通讀全文。其間,教師巡行于行間,隨時解決生字或誤讀。
2、讀懂:逐段分別獨自誦讀,要求流利順暢。關鍵詞義的解說、成語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第一段,敘事,滕子京的政績、文化建設和自己作記的緣由。其中“守”作動詞用,“越”有“度過、超出、經過”義,“百廢俱興”為成語等,當要提及。中間三段寫景,先實后虛,境界廣闊,氣勢雄渾。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銜、吞”二詞,以動寫靜,狀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湯湯”泛指廣闊壯大、與今說“浩浩蕩蕩”義近,但要注意讀音區別。三、四兩段分別以想像虛寫覽物而悲和覽物而喜的兩種類型,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筆。“游泳”為兩個詞,不可忽略;“岸芷汀蘭”互文見義;“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樣子;“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應看作對偶,“空”則為名詞。這兩段既相互對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韻語和排偶形式,盡鋪張之能事,雖有人譏誚為“傳奇體”,并不影響多數人的認同。第五段,抒懷,揭示主旨,既是張揚自己的崇高抱負,也隱含對朋友的勉勵意蘊。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記時,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脈絡也應當板書完成。
敘事作記緣由
佳境概述(實)
狀景因己而悲記洞庭湖水
因物而喜(虛)念天下憂樂
抒懷天下己任
記錄。寫作時間
3、讀悟:分組或選擇美讀能力強的誦讀、陶醉其中,即進入作者的精神狀態,讀出語調、節奏和情感。重放錄音,傾心而聽,將自己想像為作者。帶著這種情緒,在錄音范讀后,自主朗讀兩至三遍。
引導學生感悟、探究和陳說自我的獨特體驗:一從思想內容方面設問,讓學生領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脫胸懷和“先憂后樂”、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從表現手法方面設問,讓學生領悟到本文名為記樓,實是借題發揮,寫景不過是縱論情懷的鋪墊。三從語言方面設問,讓學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語和短語至今還有活力,成為我們語言精華的組成部分。
4、讀寫: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范本,進行句式仿擬和語言模式的積累。當堂,每人兩至三個。
5、讀背:先自主搶背,或老師選擇記憶力強的示范,再師生二重誦背。
三、另類拓展
提供施蟄存先生《先憂后樂》的非主流觀點的短文,以引發思考,喚醒批判思維,展開討論,就是非曲直各抒己見。仍需教師的基本立場,施老先生的說法敏銳犀利,抓住一點,不及其余,有故意對立歪曲、強詞奪理之嫌,從思維角度說,確實發人心智。范公的“憂樂觀”,說白點,即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這種價值取向,在當今時代,依然不失其借鑒作用和教育意義。學生接受與否,平等溝通可也,不可強加。
四、讀后
家庭作業即可。從網上或圖書館查閱搜集有關岳陽樓的詩文和對聯,匯總張貼。一附:先憂后樂(施蟄存)范仲淹做了一篇《岳陽樓記》,整整三段寫景,文體實在有些輕浮,難怪尹師魯要譏諷它是“傳奇體”。幸而最后一段寫出了兩個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才使人把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觀止”的“古文”。去年蘇州人紀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塊匾,題四字曰“先憂后樂”。于是這兩個名句又引人紛紛議論了一陣。
我仔細想想,這兩句話也很有些不對勁。天下老百姓還沒有什么憂慮,可知還在太平天下,你范仲淹卻憂起來了,憂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亂,領導天下老百姓跟著你轉樂為憂嗎?天下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很好,大家都很快樂的時候,惟有你范仲淹卻并不快樂,還在憂。憂什么?杞人憂天嗎?等到人民快樂過去,天下形勢有些不妙現象,人民開始有些擔憂了,而這時,你范仲淹卻樂起來了。這個時候,還有什么可樂的呢?除非是幸災樂禍。兩個名句,一經分析,實在只有一個意義:人民快樂的時候,你憂愁;人民憂愁的時候,你快樂。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這是愛國主義嗎?
《岳陽樓記》教案優秀2
【教學目標】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由敘事而寫景,由寫景而議論,進而點明主旨的寫法;
3、理解、評價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4、體會作者寬廣的胸襟和偉大的政治抱負。
【教學重點】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寬廣的胸襟和偉大的政治抱負。
【教學難點】
理解、評價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坐落在江蘇吳縣的范氏山莊,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寫有四個大字:濟世良相。范仲淹入則為相,出則為將,曾帶兵守邊,是一位將相全才。然而他的戰功、政績并不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給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激勵后人不要計較個人得失,努力為人民為國家作出貢獻,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作者及滕子京簡介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給他的謚號。
在朝廷做官時,多次上書議論國政,要求改革時弊,任副宰相時曾針對當時的政治時弊,提出了十條改革意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吏治,推選法制,減輕徭役等,并先后頒布了具體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而失敗,不幸被貶到鄧州做太守。《岳陽樓記》就是他在鄧州任上應好友滕子京的邀請而寫。
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榜的進士,兩人的友誼也從此開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由于范的推薦,滕在涇州做知守,再在慶州做知守,在慶州任上被人誣告擅自動用官錢16萬貫,終于被貶岳州,心里很有些憤慨。范仲淹擔心他惹出禍來,便借作文之機,寫出自己的理想,以規勸好友。
三、誦讀
1、自由誦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分組按要求誦讀:
誦讀敘述寫作緣由的段落(第1段,標志性句子是:屬予作文以記之。)
誦讀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銜遠山氣象萬千;標志性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此指代什么?)
誦讀描寫陰雨天氣時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嘯猿啼)
誦讀描寫天晴時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樂何極)
誦讀描寫由陰雨天引發的情緒句子(登斯樓也)
誦讀議論抒懷段(標志性詞語:嗟夫)
3、齊讀全文。
四、學生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五、課堂練習
1、各種形式的誦讀。
2、在教師指導下整理重點詞、句。
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屬通囑,囑咐的意思。
重點實詞:謫、勝狀(勝景)、大觀、際、涯、備、湯湯、遷客、騷人、薄(日薄西山)、去、國、偕(白頭偕老)廟堂、微、進、退
虛詞:然則、若夫、至若、或、是
句式:吾誰與歸?(倒裝句,賓語前置)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倒裝名,定語后置)
成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氣象萬千、心曠神怡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揣摩文章思路
一、揣摩寫作意圖
結合有關資料,再次明確本文的寫作意圖。
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來規勸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無論居廟堂還是處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二、揣摩構思特點
基于以上寫作意圖,文章采用起筆于記,落腳于理,融說理于記事、狀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跡地達到了規勸的目的。
三、探究思考
第一段的敘述交待了什么內容?屬詳寫還是略寫?
(寫作緣由,包括時間、滕的遭遇與政績、重修盛況、由于不是重點,寫得異常簡潔,如寫滕子京的政績就只用了八個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第二段寫洞庭湖壯觀的景象,哪兩個詞能表現這層意思?具體寫景的句子是哪些?
(勝景、大觀;銜遠山氣象萬千)
前人之述備矣怎樣理解?與第一段哪里照應?
(與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照應)補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詩句。
第二段中起過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個詞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切入點?過渡啟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設問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過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異字可以作為理解本文的切入點)
第三、四段分別寫了什么情況下洞庭湖的景色?由這不同的景色又產生了怎樣的情?這兩段的結構有何共同之處?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氣狀況下蕭條凄涼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的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氣狀況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遷客騷人的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之喜;兩段都是先寫景,后抒情。)
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遷客騷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陰而悲和因晴而喜這兩種心情。而古仁人則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說法是什么?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中進退指什么?
(進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這一句是對上面的總結,并自然而然引出了問題然則何時而樂耶?)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誰的看法?作者同意這種觀點嗎?從哪兒可以看出來?作者用這樣的問句結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誰與歸?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觀點,作者以此作結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個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四、整理思路,幫助背誦(見板書)
五、課堂小結
本文是作者應好友之請,為新翻修的岳陽樓寫的記文。作者以簡練的語言,鄭重地敘說了事情的本末,準確地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觀勝景,著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在記山記水的背后,寄寓了作者政治改革失敗后憂國憂民之心不改的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