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朋友,這個詞匯在不同的心智中展現出無限的涵蓋和復雜性。《新編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猶如一面鏡子,反射出多維度的理解:一,它是彼此了解、交情深厚的人;二,它指的是戀愛中的伴侶;三,它則是一種禮貌用語,對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表示尊重與客氣。這就好比一座大廈,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形狀和功能各異,但共同點是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與交流。
通常,當我們談及朋友,我們往往不分男女,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有了一絲相知相惜,便以“朋友”相稱。而戀愛中的伴侶,也被歸類為朋友之一,但通常會更加具體地稱呼他們為“男朋友”或“女朋友”。而第三種理解,即將初次見面的人當作朋友對待,在當今社會也越來越普遍。
有人說,家中依靠父母,而外界依靠友誼。換句話說,要多結識些人,以便在生活的道路上方便前行。但筆者并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成敗都可能由我們的那些所謂的“好友”帶來。在這個時代,為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并非易事,更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此外,如果真要追求這樣的友情,那么應該互相理解,即使不能達成,也應原諒對方何必要求別人一定這樣做呢?僅因為你們是同道中人嗎?
這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有益于人的三種友誼——有德之士、有才之士,還有一直能夠幫你解決問題的小伙伴們。而損害你的三種友誼——壞影響、虛偽和背叛。所以,與其任由任何一種關系把你牽引走,不如保持清醒,對待每一次交往,都保持警覺,不盲目地去尋找更多的關系。
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是值得深思的。